圖書目錄
目錄譯者序 原書前言 第1部分微流體技術及生物傳感器 第1章用于生物樣本制備和分析的基于微滴的微流體技術1 1.1引言1 1.2基于微滴的操作2 1.2.1微滴的產生2 1.2.2微滴內試劑的組合及混合4 1.2.3微滴的培養6 1.2.4微滴的讀出策略6 1.3基于微滴的微流體的前景9 1.3.1基于LC/MS的蛋白質組增強分析9 1.3.2單細胞化學分析13 1.4結論13 參考文獻13 第2章微流控技術中被動流體控制的裁剪潤濕性17 2.1引言17 2.2潤濕理論18 2.2.1熱力學平衡18 2.2.2潤濕遲滯19 2.2.3動態潤濕21 2.3微通道的潤濕性裁剪22 2.4微通道中的流體控制25 2.4.1毛細管流25 2.4.2毛細管拉普拉斯閥28 2.4.3潤濕性流導引30 2.4.4分散相微流體34 2.5總結與展望38 參考文獻39 第3章用于自動多步驟過程即時診斷的二維紙網絡46 3.1低資源環境下性能改進試驗的需求46 3.2紙基的診斷是一個潛在的解決方案46 3.3用于自動多步樣品處理的紙網絡47 3.4紙流體工具箱:紙網絡中的泵控制和閥48 3.5二維紙網絡(2DPN)的應用52 3.5.1樣本稀釋和混合53 3.5.2小分子提取53 3.5.3信號擴增54 3.5.4與紙基微流體技術互補的特定技術進展55 3.6總結57 參考文獻57 第4章碳納米纖維作為硅兼容平臺上的電流生物傳感器60 4.1引言60 4.2背景60 4.2.1第一代電流傳感器61 4.2.2第二代電流傳感器61 4.2.3第三代電流傳感器61 4.3碳納米纖維作為生物傳感器的電極62 4.3.1碳納米纖維生長技術62 4.3.2納米纖維電極的功能化64 4.4基于碳納米纖維的生物傳感器的具體應用67 4.5與傳感器結構的集成68 4.6硅的兼容性68 4.7相關挑戰69 4.8結論69 參考文獻70 第5章傳感器技術到醫療器械環境的轉化73 5.1引言73 5.2醫療器械的FDA監管控制過程73 5.2.1器械如何使用74 5.2.2安全性和有效性74 5.2.3實質等效比較的建立74 5.2.4監管途徑75 5.2.5獨立的器械測試76 5.2.6引起監管決策點的傳感器特性的一些具體實例76 5.3葡萄糖傳感器78 5.4膠囊內窺鏡80 5.5人工耳蝸植入80 5.6FDA監管的當前趨勢81 5.7總結83 參考文獻83 第2部分化學及環境傳感器 第6章多區域表面等離子體諧振光纖傳感器85 6.1引言85 6.2平面SPR理論概述85 6.3光纖標準90 6.4光纖SPR理論91 6.5建模結果93 6.6實驗94 6.6.1纖維制備94 6.6.2MATLAB算法97 6.6.3GAS樣品生成97 6.7結果97 6.7.1Pd/H297 6.7.2Ag/H2S98 6.7.3SiO2/H2O100 6.8多功能SPR纖維101 6.9結論103 參考文獻103 第7章有源纖芯光纖化學傳感器及應用105 7.1AC-OFCS和EW-OFCS的原理105 7.1.1用光纖芯作為傳感器的OFCS106 7.1.2用定制包層作為傳感器的OFCS106 7.2AC-OFCS與EW-OFCS的比較107 7.3AC-OFCS和應用107 7.3.1用裁剪定制的PSOF作為傳感器的AC-OFCS107 7.3.2用LCW作為傳感器的AC-OFCS111 7.3.3用HWG作為傳感器的AC-OFCS116 參考文獻117 第8章全聚合物柔性平板波裝置119 8.1引言119 8.1.1動機119 8.1.2聲波微傳感器120 8.1.3重量測量1218.2柔性平板波121 8.2.1背景121 8.2.2靈敏度122 8.2.3低剛度襯底效應123 8.2.4傳感限制124 8.3制造124 8.3.1材料、制備和表征124 8.3.2封裝127 8.3.3噴墨打印127 8.3.4FPW設備測試128 8.4FPW設備性能128 8.4.1質量加載129 8.4.2氣體傳感130 8.4.3聚合物表征131 8.4.4FPW設備的性能極限132 8.5結論132 參考文獻133 第9章耳語畫廊微腔傳感135 9.1引言135 9.2耳語畫廊微諧音器的基礎135 9.3微腔的材料138 9.4微腔的結構138 9.4.1二氧化硅微球140 9.4.2微盤140 9.4.3二氧化硅微型環芯141 9.4.4雙盤微型諧振器141 9.4.5硅環諧振器141 9.4.6液芯光環諧振器141 9.4.7瓶頸微諧振器141 9.4.8二氧化硅微泡諧振器142 9.5反應敏感142 9.6參考干涉儀檢測144 9.7分頻檢測145 9.8等離子體激增147 9.9光機械傳感148 9.10利用二次諧波生成進行感測149 9.11結論和未來研究149 參考文獻150 第10章動態納米約束的耦合化學反應:Ⅲ蝕刻軌道及其前體結構中Ag2O膜的電子表征153 10.1引言153 10.2試驗153 10.2.1形成具有嵌入式Ag2O膜的蝕刻軌道153 10.2.2電子表征154 10.3電子表征在PET箔蝕刻軌道內的Ag2O膜的形成過程:結果和討論155 10.3.1電流/電壓譜155 10.3.2伯德圖160 10.3.3傅里葉光譜161 10.3.4四極參數162 10.4總結165 參考文獻166 第11章走向無監督的智能化學傳感器陣列168 11.1引言168 11.2智能化學傳感器陣列169 11.2.1電位傳感器169 11.2.2電位傳感器的選擇性問題169 11.2.3化學傳感器陣列170 11.3盲源分離170 11.3.1問題描述171 11.3.2盲源分離的執行策略171 11.3.3非線性混合173 11.4盲源分離方法在化學傳感器陣列中的應用174 11.4.1第一個結果174 11.4.2不同價情況下的基于獨立成分分析的分析方法174 11.4.3使用先念信息估計電極的斜率176 11.4.4貝葉斯分離在化學傳感器陣列中的應用176 11.5實用問題178 11.5.1尺度歧義的處理178 11.5.2ISEA數據庫179 11.6結論179 參考文獻179 第12章金屬氧化物半導體氣體鑒別傳感器中的沸石轉化層181 12.1引言181 12.1.1MOS簡介181 12.1.2氣體相互作用模型:p型傳感器響應18212.1.3等效電路模型182 12.1.4絲網印刷183 12.1.5什么是沸石183 12.1.6在該領域工作的其他團體184 12.2實驗準備184 12.2.1材料的制作184 12.2.2材料表征185 12.2.3傳感器特性和測試186 12.2.4相關理論:擴散反應建模187 12.3測試結果188 12.3.1增加識別度188 12.3.2分析物調諧的氣體傳感器:乙醇189 12.3.3分析物調諧的氣體傳感器:二氧化氮190 12.3.4測試結果的擴散反應建模191 12.4討論192 12.4.1實驗結果192 12.4.2實驗結果的擴散反應建模194 12.5結論196 參考文獻196 第3部分汽車及工業傳感器 第13章微機械非接觸式懸浮裝置198 13.1引言198 13.2基于非接觸式懸浮的微機械動力調諧陀螺儀201 13.2.1動力學模型及工作原理201 13.2.2數學模型203 13.2.3特定情況下的模型分析205 13.3零性系數的懸浮209 13.3.1懸浮的運動學特性及工作原理209 13.3.2數學模型210 13.3.3穩定懸浮的條件212 13.3.4彈性系數的補償215 參考文獻217 第14章汽車、消費和工業應用中的非接觸角度檢測219 14.1引言219 14.2非接觸式電位計的應用220 14.2.1汽車行業中的應用220 14.2.2工業應用22114.2.3消費應用221 14.3非接觸角度檢測技術222 14.3.1光學傳感器222 14.3.2電容傳感器222 14.3.3感應傳感器223 14.3.4霍爾效應傳感器223 14.3.5磁敏感晶體管和MAGFET223 14.3.6磁阻223 14.3.7各向異性磁阻傳感器224 14.3.8巨磁阻傳感器224 14.4案例研究:基于巨磁阻傳感器的非接觸式電位計224 14.4.1非接觸式電位計的物理布置225 14.4.2巨磁阻傳感器橋226 14.4.3傳感器誤差和溫度補償227 14.4.4放大和電氣誤差補償228 14.4.5傳感器信號線性化230 14.4.6測量結果和性能比較235 14.5結論238 參考文獻239 第15章用于安全應用的電容式傳感器241 15.1引言:目的、目標和現狀241 15.2電容測量242 15.2.1電容測量中的物理學特性242 15.2.2應用示例242 15.2.3在開放環境中的寄生效應246 15.2.4屏蔽與耦合248 15.3測量電路及模式249 15.3.1應用示例中的測量系統250 15.3.2不同的方法:電容層析成像252 15.4測量系統254 15.4.1評估電路的設計254 15.4.2與最先進的電容式傳感器的比較255 15.4.3機器手臂上高反應性接近度檢測傳感器的測量258 15.5結論260 參考文獻261 第16章保形微機電傳感器265 16.1引言265 16.2保形微機電傳感技術26616.3制造方法267 16.4封裝268 16.5設計和特殊考慮270 16.6保形微機電傳感器的例子270 16.6.1溫度傳感器270 16.6.2壓力/力/觸覺傳感器271 16.6.3絕對壓力傳感器273 16.6.4加速度計273 16.7結論和未來的方向275 參考文獻275 第17章射頻毫米波模擬電路的嵌入式溫度傳感器表征279 17.1引言279 17.2用于射頻電路測試的溫度監測的物理原理280 17.3模擬電路的電氣性能與溫升產生之間的關系285 17.4溫度感測策略:差分溫度傳感器287 17.5實驗例子291 17.6結論294 參考文獻295 第4部分軟件和傳感器系統 第18章多傳感器系統的集成可靠性298 18.1背景和相關工作299 18.2容錯篩選過程300 18.3最佳線性數據融合302 18.3.1問題描述302 18.3.2問題的確定解303 18.3.3精確度分析304 18.4實驗設置和結果305 18.4.1具有溫度傳感器的系統配置305 18.4.2具有加速度計的系統配置306 18.4.3溫度傳感器的校準306 18.4.4加速度計的校準309 18.4.5準確度比較310 18.5總結和討論313 參考文獻313 第19章非靜態干擾破壞信號模型的可用信號處理構建及干擾的檢測與消除315 19.1可用信號段的一般統計分析31519.1.1引言315 19.1.2段長度建模315 19.1.3語音音素段相關性的建模320 19.1.4語音音素段的目標干擾比建模324 19.1.5結論328 19.2魯棒信號段干擾的物理建模實例328 19.2.1引言328 19.2.2語音的分類329 19.2.3語音分割特征330 19.2.4主成分分析339 19.2.5語音音素段分類342 19.2.6結論348 19.A附錄TIMIT數據庫348 參考文獻350 第20章用于實時觀測和遙感數據采集的集成地理信息系統352 20.1引言352 20.2相關工作353 20.3地理環境的建立354 20.3.1傳感器網絡354 20.3.2網格計算355 20.3.3網絡實現356 20.4架構的必要性356 20.5環境網絡實現和遙感方案357 20.5.1空氣質量監測系統359 20.5.2空氣污染預防模型360 20.6實驗結果362 20.7結論364 參考文獻364 第21章基于Haar-Like特征的人體感知多功能識別366 21.1引言366 21.1.1傳感器網絡366 21.1.2潛在的應用366 21.1.3上下文識別中的常規方法368 21.1.4方法概述:多功能識別371 21.2為聲音設計Haar-like特征373 21.2.1聲音信號的特征373 21.2.2設計一維Haar-Like特征373 21.2.3Haar-Like特征值的計算37721.2.4Haar-Like特征計算成本的降低378 21.2.5用于評估的聲音數據集378 21.3加速度信號的Haar-like特征的設計379 21.3.1引言379 21.3.2人類活動識別的傳統研究380 21.3.3傳感器的技術參數和人類活動數據集381 21.3.4評估標準381 21.3.5統計特征的集成381 21.4緊湊型分類器的設計384 21.4.1引言384 21.4.2正向估計386 21.4.3冗余特征選擇388 21.4.4動態查找表388 21.4.5性能評估390 21.5結論和討論393 參考文獻393 第22章遠程RF探測信息學398 22.1引言398 22.2背景398 22.2.1Shannon和Weaver的總體框架398 22.2.2互信息399 22.2.3可觀測量、觀測和邏輯推理400 22.3遠程RF探測模式402 22.3.1有效性問題和查詢方403 22.3.2語義問題是有效性和技術問題之間的接口404 22.3.3技術問題405 22.3.4應用信息理論來分析問題的各個方面407 22.4討論408 22.5未來展望409 參考文獻410 第23章電磁污染環境中集成過溫傳感器的可靠性411 23.1引言411 23.2熱關斷過溫保護電路:正常工作狀態412 23.3無線電頻率干擾環境下的熱關斷過溫保護電路414 23.4試驗結果418 23.5結論420 參考文獻421 第24章動態納米約束的耦合化學反應:Ⅱ蝕刻軌道中Ag2O膜的制備條件423 24.1引言423 24.2實驗:嵌入Ag2O膜蝕刻軌道的形成424 24.2.1預蝕刻步驟424 24.2.2膜形成步驟424 24.2.3電子表征424 24.2.4膜形成的細節425 24.3結果與討論426 24.3.1預蝕刻時間對蝕刻軌道內Ag2O膜形成的影響426 24.3.2PET箔蝕刻軌道中Ag2O膜的去除430 24.4總結430 參考文獻431
|